![](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yourguide/1380527858-2064787653.jpg)
錦瑟無端千萬線,一線一絲繡華年
夜合花開香滿庭,玉人興繡自含情
百花繡盡皆鮮巧,努袖鴦繡織成鴛
刺繡五紋添心線,此情天地願成仙
織情 --- 逸飄 1020. 10. 18
我是道地的嘉義朴子人,一直想為朴子做點什麼,那現在就來介紹家鄉的在地美學「朴繡」吧
上了美國棒球大聯盟,在道奇主場跳 Sorry Sorry 舞曲的電音三太子,他們是來自嘉義的朴子市
而三太子大神偶身上的華麗衣裳,就是朴子刺繡文化工藝的作品!
首先談談刺繡的概念;刺繡是中國傳統的著名工藝品,在中國工藝美術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刺繡,古代稱為黹,鍼繡,俗稱繡花在民間,刺繡被稱作「女紅」,亦寫作「女工」臺語則稱「做針備」或「挑花刺繡」;它是中華女紅的精粹,不僅歷史悠久,而且手藝精湛,形成一種特殊的文化傳統,可以說是昔日婦女應有的教養與技能,是婦女們自小就得學習的一門技藝德行。
繡是中國傳統手工藝術,有句俗話說:十指乾坤大。人的一雙手、十隻手指頭,能變出來的花樣,常會令人感到驚奇。從古代女孩子做的刺繡,更可體會這句話,用細細的彩線、金線,經過一根一寸長繡花針的縫織,讓龍、鳳、麒麟、花、鳥圖案等,彷彿在布上神靈活現的重現。
刺繡的過程不但手要巧、心要細,更需具有藝術的美感,所以古時候常以刺繡來評定一個女孩賢淑與否、心思是否細密的重要標準,但隨著女權的解放和拜紡織工業發達之賜,女孩已不再需要整天埋首於刺繡之中,不過也讓這項藝術日漸失傳。
刺繡的最早起源:
刺一般認定刺繡的起源有二說,一為起源於紋身,二為實用功能。紋身的說法是由於遠古時代的人類將大自然的事物,如日、月、星辰刺在身體上作為氏族的圖騰,而實用功能則是 因刺繡能使服裝更加堅固,同時具有裝飾美化服飾的功能,甚至繡畫原是並用的,先用繡線繡局部,在以毛筆填彩,
與現在所謂的刺繡,也就是以繡線在紡織物上繡出花紋並不相同。中國在四五千年前是世界上發現養蠶繅絲最早的國家,隨著蠶絲的使用,絲織品的產生與發展,刺繡工藝也逐漸興起,據中國史書<<尚書>>記載,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規定了宮廷服裝“衣畫裳繡”的裝飾,可見中國在四五千年前,刺繡品已經廣為流行了。
刺繡乃是在絲織品上如絹、綢、綾、緞、錦等,以針引五彩色線,將繪畫書法繡成各種圖案花紋,表現出度優美的藝術作品。自漢以降,刺繡遂成為閨中絕藝,有名刺繡家在美術史上也佔了一席之地。
目前傳世最早的刺繡,為戰國時期湖南長沙楚墓中出土的兩件殘片繡品。觀其針法,完全用辮子股針法繡成於帛和羅上,針腳整齊,配色清雅。漢代繡品,其技法以鎖繡為主,將圖案填滿,構圖緊密,針法整齊,線條極為流暢。唐代刺繡,針法己開始轉變運用平繡為主,刺繡所用圖案,與繪畫有密切的關係,除了佛畫人物,山水花鳥也漸興盛。
江蘇的蘇繡、湖南的湘繡、四川的蜀繡、廣東的粵繡、於清朝年間因其各自獨有的特色,被譽為中國的四大名繡。
台灣故宮所藏之刺繡,時代最早為五代,而作品最多者為清代。經歷代的創新發展,各具特色,皆有高度的成就。本院藏品幾乎皆為精品,繡工勻整,針線細密,設色精妙,深得書畫精髓,且均裱裝成冊軸卷,使觀賞者往往誤以為書畫,欣賞珍藏藝術價值極高。
刺繡之美,在於呈顯婦女對女紅美學技藝的展現。商業性手工繡藝術品買賣尚未出現的年代裡,臺灣婦女的衣飾、鞋、帽等布製品,皆為親手裁製和刺繡。
而台灣的刺繡主要是傳承自中國大陸的沿海地區,以粵繡、閩繡、湘繡為主,清代雍正時,解除漢人攜眷來台的禁令,遂將以往的風俗習慣帶來台灣,台灣婦女學習刺繡,除代表聰慧與巧思,更有以此維生者。在技藝和圖案上雜揉了西方與原住民的色彩與情調,成為別具風格的刺繡文化。
台灣的刺繡風格,在清末由於經濟日趨富裕,而開始走向華麗風格,以金銀繡線作為材料,構圖用繁瑣圖案,配色強烈大膽,呈現對比效果,這樣的特殊性成為台灣本土的刺繡風格。
台灣早期史學家連橫,在《台灣通史》的「工藝志」中提到「台灣婦女不事紡織,而善刺繡。刺繡之巧,幾邁蘇杭。名媛相見,競誇女紅。」當時台灣婦女刺繡的精巧絢麗,不遜蘇杭女子,雖然台灣傳統刺繡源自於中國的閩繡,因為大部分台灣人祖先是從閩南漳州、泉州渡海移民,將生活的器用與風俗習慣一併帶過來,但台灣的水土風候不同,基本上除了閩、客刺繡的風貌有別之外,台灣刺繡也吸收了平埔及高山族的技法與風格,台灣民間刺繡在主題和內容上,吉祥紋飾、寓意象徵圖案占很高比例,展示出台灣人敬鬼神、尊天命、趨吉避凶的民俗風尚。
早年台灣的彰化「鹿港」、台北「艋舺」、「台南」、嘉義諸羅的「朴子」並稱為台灣四大刺繡中心。
如今大陸湖南省的「湘繡」聞名遐邇,在台灣「朴繡」正躍躍於世。近年來在朴子市公所用心經營刺繡文化,迎合文化產業興盛的時代下也逐漸嶄露頭角。嘉義縣政府近期極力推展「朴繡」,以期將傳統的刺繡文化永續發展。
全台灣有一半以上的神明刺繡用品都是這邊生產出來的,作品都很精采又有很多變化,現見很夯的電音三太子的衣服也是朴繡的作品!
朴子剌繡歷史-起源:
源自清康熙56年(1717),那時朴子已成街市,當地婦女自幼即學得一手刺繡技藝。昭和5年(1930),朴子成為刺繡產業重鎮,傳統單線手工繡法--時間大約在清朝光緒中期至西元1970年左右。據傳清光緒年間,有群人由他們的祖籍泉州、同安渡船來台灣,其中有位叫蔡士的人,在「樸仔腳」(今日的朴子)定居,並開設一家「連謀號」的店面,當時就以手工剌繡為主要工作。
當時台灣傳統新娘服,手繡的肚兜,剌繡荷包,手工的繡花鞋! 朴子配天宮前的開元古街(今開元路)人稱「刺繡街」集結了20餘家的繡莊,可見昔日刺繡對朴子而言,是一項具有豐富歷史意義的產業。以前,朴子的女子幾乎人人都會刺繡,從日常用品到婚嫁妝奩都有刺繡的影蹤,也為當時的人帶來不少利潤。
早年的朴子,居民以務農維生,收入有限,農家婦女大多從事刺繡來貼補家用。製作物品包括神明衣、八仙彩、枕頭套、被單、門簾、新娘嫁妝、肚兜、布袋戲偶服和歌仔戲服等,當年因外銷需求大,使朴子的刺繡產業蓬勃發展,而打響「朴繡」名號。
後來成衣工業興起才逐漸沒落。民國93年,縣府將昔日的鹽館設置地方文化館,重拾「朴繡故鄉」的容顏。台灣最大的嘉南平原中心美麗的朴子擁有心胸寬闊樸實的特質!
朴子的剌繡歷史-興盛
電動針車,針車繡(傳統腳踏針車及電動針車)約西元1970~1983年。為提高產量及競爭力引進日製電動針車,由於機械化的綠故,針法、花樣及品質都較以前平均,這時期的產品,以嫁娶衣物和枕頭布、門簾、肚兜、荷包為主。
朴子的剌繡歷史-轉型
電腦繡(剌繡仕女圖),約西元1983年至今。本市華榮繡藝廠率先投資購買日本電腦剌繡機,其產量和競爭力更加提昇,為當時賺進不少金錢,不但減少成本,且提高產量及縮短產製時間,至也因此減少人工的需求量,自此家家戶戶繡製繡品的景象己不復見,朴子剌繡亦因此漸離居民的生活圈。
朴子的剌繡歷史-再次起飛
轉變後的新朴繡,結合西洋繡法及東洋繡法的「新朴繡」,從西元2000年至今已有黃金的十年了。
朴子市公所有鑑於將剌繡產業發展成地方特色的歷史意義和文化值價,於西元2000年響應文建會推動
「振興地方文化產業方案」持續推動至今,不但延續傳統繡法,更結合西洋及東洋技術,及結合其他產業,創造出更多價值。
努力宣傳更能讓下一代認識朴子的傳統文化,也讓傳統產業能綿延不斷地永續經營。對刺繡文化產業的振興,更是結合了地方傳統信仰,使刺繡文化透過民間信仰而廣為流傳,開發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藝術品及實用的刺繡品。
迎向未來
今日的開元路,嗅不出昔日「剌繡街」的味道,朴子的女子也不再視剌繡為必備的技能,以往盛極一時的情景,只能從耆老的描述得知;但朴子剌繡的技術並末完全斷絕,而是由技藝精湛的老師傅傳承下來,剌繡的技藝也徹底和機器印染區分開來,畢竟手工剌繡所呈現出的美感和藝術氣息,是機器所無法達到的境界。剌繡的呈現方式也更多元化,除了融入繪畫之外,也應用在其他生活用品如門簾、時鐘、精品之上。
未來該館將扮演刺繡教育、研發、推廣和行銷中心,期望刺繡文化成為家喻戶曉的朴子文化特色,將來希望能結合全國社區,建構行銷策略聯盟,帶動觀光產業的永續發展。
連結遙遠的過去,邁向動人的未來,今日的新朴繡,己是朴子最驕傲的傳統藝術,也將是今後最璀璨的文化產業。結合西洋繪畫的新朴繡,剌繡結合時鐘!多元刺繡產業穿引朴繡的未來。
我偉恩美學的建議是,格局可以放大,讓創作的精緻度、氣度可成為國家元首送禮的外交重要禮物的認同,就如同湘繡或琉璃工坊的作品一般,雖然我知道繡品的老師都有著甜美低調的秀養特色的定位方向更要精準才是。我在朴子看見朴繡的能見度還是不太夠,例如客家花布的推廣,可以在客家庄裡和表演活動上很大量的曝光,連嘉義的燈會上大型的客家花布裝置藝術都看得見最後連總統夫人的客家大花裙都上了國際,可見他們的用心和宣傳方法無所不在地呈現! 我們的朴繡的精緻度和意義上可不輸給他們。現在連大陸的手工雲錦都可以變成貴重的領帶了讓我們的東西也可以穿在縣長或鎮長的身上,但要有更保持傳統的堅持或更時尚美學的通融創作設計,也許讓時裝科的小朋友進來吧,讓更寬廣的行銷契機結合文化的深度!在本地朴子的戶外裝置一些讓人印象深刻的裝置藝術,會聯想到朴繡就能薰陶當地人,進而加入學童教學文化培養扎根動作,進而有比賽的巧手認證證書,最後有朴繡完美的嘉年華朴子榮譽市民之鑰。點線面的教育宣傳與短中長期的全方位的規劃讓朴繡的文化歷久不衰也更能創造下一個高峰!
芭蕉不展丁香結,流螢無端樸繡帘;
纖纖玉手十三弦,彈至斷腸落飛雁;
落落花語春去也,厭厭皎月秋複返;
擁衾且看待翦燭,搖曳西窗到天涼。
-------------------------------------------------
嘉義縣刺繡文化協會「刺繡文化館」於2010起至6月,展出了王水錦老師的個人展,展示作品有肚兜、三寸金蓮、領帶、染繡絲巾、荷包、屏風等兼具實用與美觀的繡品。
朴繡之神明的織工 - 王水錦
自民國90年開始,王水錦於相夫教子之餘,前往朴子市公所刺繡研習班學習,開啟了她豐富多彩的生活。而後加入刺繡文化學會,更於台南科技大學「古繡畫修復」深造,目前正著手修復一件100多年的繡品。
在刺繡文化館眾多的展出中,王老師較為特殊的地方在於,她的作品除了一般的布製品外,另有為神明所製作的神衣、繡鞋。於2008年7月25日早上,刺繡文化學會接到一通由宜蘭撥打的電話,要求尋找一位能為神明製作神衣的人,由於學會會員高達60多人,不知從何找起,幾經波折,透過神明的指示和雙方多次的聯繫下,發現王老師正是神明所相中的人。此事不僅為王水錦老師增添傳奇的色彩,更是肯定她刺繡的功力。
嘉義縣朴子前市長黃麗貞讚嘆王水錦的繡品結合傳統與時尚,透過她的織功在生活中亦能品味古典,並培養她溫柔氣質,保留了婦女婉約的美德,也因為王老師為刺繡的投入,帶給全家人另類的休閒樂趣。而王老師更將自己的興趣轉為一種象徵嘉義朴子的特色,將「朴繡」推展向全國甚至是國際,落實了「生活藝術化、藝術生活化」的真義。
刺繡文化館的經營宗旨以傳統手工刺繡為主,並將刺繡產業文化化、創意化、生活化、教育化等,同時結合其他產業達到多元化發展。
在產業的合作上,刺繡文化館也製作媽祖祈福香包。朴子市區有座配天宮,以信奉媽祖為主要神祀,農曆的三月二十三日,都會有大規模的遶境活動,為了配合媽祖誕辰,文化館內推出的祈福香包,是以過媽祖的香火製作而成,不僅能保佑平安,且意義非凡。在媽祖誕辰時一推出,立刻成為搶購的熱賣商品。
踏入刺繡館文化館內,可以看見許多典雅的刺繡作品。刺繡的作品種類很多,有框在框架裡的平面刺繡作品,也有編織做成的立體刺繡作品。館內也設置一個 DIY 體驗營,目的是要讓前來觀賞的民眾,能嘗試刺繡的樂趣。
館內設置的體驗區讓人感受到刺繡的樂趣,同時觀賞民眾若是攜帶小孩前來,也可以彼此互動,增進親子之間感情。 館內的陳設不僅有體驗區,還放置古代刺繡的工具,另外也有一台早期的縫紉機,讓都市小孩了解到早期刺繡時所需的器具設備。此外,館內的作品相當豐富,有創意印象派大提琴的繡畫;
也有三寸金蓮,這是古時富家千金女所穿的華麗繡花鞋,寓含了「步步高升」之意。雖然時代潮流瞬息萬變,但刺繡文化也不會一成不變,同樣跟著潮流時代而走。如刺繡文化館製作各種可愛的吊飾,或者手機袋、名片袋這類符合新潮流的物品,讓前來觀賞民眾購買適當的飾品回家做紀念。
為了配合政府社區總體營造的政策,整合運用了各種資源,藉由聯合、結盟的方式,互相提供教學研究,以落實社區發展的理念。
刺繡文化館於九十三年與台南女子技術學院簽訂建教合作契約,培訓優秀的刺繡人才,培訓結束之後可獲頒發證書。
為了要讓民眾對於刺繡有更深入的體會,也開辦課程指導民眾如何刺繡,並依據技巧不同分別開設基礎、進階、高級班等,同時循序漸進來培育喜愛刺繡的民眾。
此外,師資培訓班的成員,也指導鄰近國小地區刺繡社團及社區媽媽,來提升刺繡文化的發展及傳承。指導教師陳岱華表示,感覺朴子的學員都很有心在學,也對於刺繡的傳統文化熱心認識與體會。
對於「朴繡」跟「湘繡」的最大不同之處,陳岱華說明,「湘繡」所呈現的圖案是較平面感,但「朴繡」目前因為加入了世界性的針法,如歐、日、中國大陸,且從早期到現在穿梭了不同針法,呈現的作品較為立體感。「朴繡」更具多國的色彩,也不因時代改變而退潮。
學會經常在朴子藝術公園裡的梅嶺美術館舉辦了嘉義縣刺繡文化學會的成果展。刺繡館的推動下,朴子刺繡文化正蓄勢待發,同時透過多元就業發展方案,開拓地方的職場資源與就業環境,讓地方文化產業與勞動力互相結合,創造雙贏的境界。在政府及地方人士的兩者合作下,「朴繡」露出光芒。
想要將朴子打造成一個文化消費城市,讓觀光遊客來此不僅了解到朴子的文化,更能讓他們在此消費,增進地方產業,更希望經由大家共同努力,一起將朴子文化推銷出去。
台灣現代刺繡種類,大體上可分為立體刺繡和平面電車繡製兩種。傳統上台灣民眾比較偏好及喜愛立體繡法,因其具美感且較為生動活潑。
立體繡法之製作流程大概可分為:製稿、繡花、鋪棉花立體成形、繡製金銀蒼、整修、製品完成後打漿、縫合等步驟。由此可知,一件刺繡作品乃需要重重步驟的製作才得以完成,神像在如此華麗精細服裝襯托下更顯莊嚴。
彩繡製作過程:
刺繡依繡法種類,可分為平面繡與立體繡兩種,其製作過程大致如下:
畫樣→上繃→作人物臉部→以疊繡做浮凸效果(鋪棉花或塞保利龍)→縫金蔥線或金蔥布→繡花及裝飾背景→上漿 ,並曬乾→落繃→在繡地上鑲亮片或小圓鏡→加花邊→縫裡布→加流蘇→完成
裝飾性針法:
結穗、流蘇、釘片、珠繡、釘銅泡、小鏡片。
這種針法刺的繡作品以八仙彩、龍鳳桌裙居多。八仙彩為民間新居落成、婚姻喜宴常用的賀彩,大多懸掛在入口門樑上,由於“ 彩”與“財”同音,因此掛八仙彩有求取財利之意,圖案則以八仙人物為主;至於掛於神桌前的「桌裙」也有佛道之分,佛教多以黃布繡上蓮花、展現佛光普照的意 涵,道教則大部分為紅布繡上祥龍洋溢著喜氣與吉祥。
而神明身上所穿的神衣顏色也視神格階級與特徵有所差異,例如:媽祖衣飾以黃橙色為主、關公為綠色、玄上帝用,黑色、玉皇大帝則以金黃色為主色...,這些都有特定的規範,也是傳統文化的傳承。
所以說除了台灣宗教建築特色外,各民間所信仰的廟宇,也是民間刺繡工藝的推手。
俗話說:「人要衣裝、佛要金裝」,而將刺繡與裁,就台灣傳統服飾而言,在刺繡紋飾方面是相當豐富而具有特色,其深刻表現出先民的藝術審美觀、信仰價值、生命態度、生活哲學。
台灣囝仔歌:9歲10歲學針黹。早期台灣女子9歲10歲開始學針線上的事,大致偏重在學習刺繡,伴隨著女人出現的生活內容,從結婚、生子、祝壽、喜慶、節日……等,刺繡是當時不可或缺的裝飾、性情的表達,憑著婦女自己的喜愛,也順從眾人的意願,加進了時代潮流和社會趨勢,配好色、布好局,就一針一線、全心全意的做起女紅來,表達了昔日台灣婦女最真摯的一片心聲!
明˙楊基˙美人刺繡詩『閒情正在停針處,笑嚼殘絨唾碧窗。』
刺繡的延伸發展:
療傷練繡:
創意產業,希望能帶動台灣的刺繡文化,走向地球村境界。藝術療效,讓學習者摒除負面情緒干擾,得到平靜與安詳。
張美筠老師自台南家專畢業後,出國到日本、俄羅斯留學進修服裝設計,專攻刺繡藝術,成為知名的繡畫家。學成返回已升格改制台南女子技術學院的母校執教,接掌台灣唯一的全球刺繡研究發展中心,推展東西方傳統及現代針技法。
她說,刺繡文化創意產業已進入「心」的經濟領域,亦即體驗經濟,所要動員的創造不僅是知性資源,還能創造感性資源,主要核心價值是知識加上美感的創意,手動、腦動、心動配合科技化,創作各具內容深廣度的藝術品。
神馳手繡兼具療效 ---
學習刺繡也有心理治療的教育功效。張美筠設計的刺繡治療課程,讓學員冷靜思考反省自我,面對刺繡作品也面對自己,時時修正針技,學習傾聽並與他人分享,最重要是有一個輕鬆面對自我的時間,藉著一針一線的刺繡,宣洩紓解不平或不滿的情緒。
張美筠形容手繡是「手」護地球的刺繡文化,已有三千年左右的手繡歷史,現今保存古老而完整的一塊壁畫絨線刺繡毛氈,係從西伯利亞史邱太族的古墓發掘的,經考證是紀元前五世紀的產品,使用馬毛把人物刺繡在鮮色羊毛布上。
手繡的藝術自我治療,可藉學習、活動方式來呵護、協助並建立健康的心靈,著重自我表現。張美筠引用美國心理學者米海利.齊琛米哈利的說法,那是一種「神馳」忘我的狀態,同樣可全神貫注到忘記他人的存在。她指出,要進入手繡神馳的狀態,必須刻意對眼前事物賦予高度的關注,排除雜念,因為專注力本身就能成為一股動力。另外,挑選刺繡技法,以難度略超出自己能力的來自我挑戰。她點出沒有挑戰會使人厭煩,挑戰太大又會使人焦慮,手繡中的格繡,較具療效,因為,繡者在方格之內橫、直、跳格穿梭成圖稿面積,時而堆砌前進或迂迴進行,比較容易上手。
繡畫心內事的窗口 ---
該校應屆畢業生蔡淑芹,初習格繡課程,經常藉故翹課,經過訪談,才知淑芹有失去親人的內心傷痛。張美筠建議她將思親的渴望化成繡線,終於完成「拒絕死神」繡畫,走出失親的陰影,重拾少女的夢想。淑芹也坦言,剛開始繡時,真的提不起勁來,也沒耐心,幸經張老師不斷地鼓勵,不再逃避,一針一針建立信心,經由刺繡,明知自己多麼恐懼再面對已故的親人,仍鼓起勇氣,堅強的繡出心底的想望。
台灣「九二一」地震之後,受災戶大多產生焦慮與沮喪症候群,教育部隨即提出藝術治療研習計畫,由輔導老師設計多向度的藝術創作活動,幫助學童轉移哀傷,紓解情緒。
張美筠說,藝術治療要親近了解學習者的內心世界,注意同伴間彼此的分享如何,每一個環節都反映個人的心意動念、人格特質和潛意識作用,自我表現的繡畫,是互相之間的對話媒介。
「在手繡的學習過程中,腦海裡只有手繡之美,摒除雜思、哀傷、絕望等情緒干擾,這樣才會得到心情平靜與安詳。」張美筠倡導刺繡風氣,學會了刺繡,生活品味將提高到無法想像之美,人間的愛與恨自會在勇於自我表現宣洩中消失於無形。
推手再創奇蹟產業 - 創意讓傳統刺繡走入時尚界:
刺繡研發中心係現任該校教務長陳鴻助所創立,內部展示全球第一座針技牆,以每面長三二三公分,高二一二公分的兩面牆為布基,製作成馬賽克磁磚藝術型態的組合,計有四五○種刺繡針法的圖案,這些針法是刺繡團隊從各國蒐尋不同針技的集錦。
一踏進刺繡中心,即見右邊牆壁上掛著好幾幅宗教繡畫,都是張美筠親手繡成的。她用針線繡出五十二幅創世紀歷程圖像,表現造物者的愛與寬恕。台灣位處海洋與亞洲大陸交會之間,深受東西文明的薰陶,這塊土地孕育出新生文化的沃土,張美筠汲取東西方刺繡的精華,希望帶動台灣的刺繡文化,走向地球村的境界。
刺繡分為手繡與針車繡,結合高科技發展出新的3D刺繡產業。張美筠說明,台灣在日治時期流行斜半針技法,源自歐洲文藝復興時代常使用的針法。台灣即以科技島聞名世界,她覺得以刺繡的針法來發展新的刺繡,可製作黃金3D立體浮雕刺繡變化成項鍊、胸針或其他貴重裝飾品,其價值不止於金價而已,而能再造高附加價值的奇蹟產業。
消費者的購物行為,大抵不脫實用工具性的消費和觀感情緒性的消費兩大類,以女性手提包袋來看,一般講求實用與美觀,也許有人買的是產品的使用功能,在意能否幫助解決生活需求,不注重其造型美感,有的人則很在乎產品所帶來的正面情緒,這些情緒包括自信、自在、得意、輕鬆、舒服、快樂等,換句話說,在掏錢時,心中想要買的其實是強烈渴望的情緒投射。
手提包袋上精緻印製或胸罩蕾絲刺繡的圖案,即在滿足消費者的期許。世界時尚名牌便是具備了吸引消費者情緒的優質條件。
朴子剌繡文化館
嘉義朴子刺繡文化館,日式建築典雅古樸,木造房舍,古色古香,非常適合作為刺繡文化的推廣中心。隨著印染技術進步,刺繡產業逐漸沒落,加上大陸刺繡的低價競爭,使得台灣刺繡產業逐漸走入歷史,在早期歐美國旗多數台灣製造的,台灣電腦刺繡絕大部份是供外銷用,也賺了不少的外匯!
目前僅有神衣、八仙彩等製作尚有市場。為振興失傳的「朴繡」傳統技藝,民國91年朴子成立了刺繡文化學會,兩年後成立「朴子刺繡文化館」。 矗立在朴子文明路上的一棟古早日式建築,便是朴子刺繡文化館。這棟老和風建築,原是日據時期的鹽館。
清代鹽業為官營,日據時期由地方士紳擔任官鹽批售,因而成立「鹽館」,台灣光復以後,鹽館一度改為船舶總隊,其後建築一度閒置。直到民國92年重新整建後成為刺繡文化館。 刺繡文化館和風建築典雅古樸,與刺繡文化主提頗為契合。門外立了一個賢淑婦女刺鏽的秀靜神情人像,很貼切的用來代表朴繡文化的精神表徵!
刺繡館的成立,不僅將朴子刺繡的歷史介紹給民眾,也提供了觀光客一處良好的文化旅遊景點。 館內展出朴子三百年刺繡發展史,以及許多的刺繡作品和實物應用,並開設各種的刺繡教學班。
『文化館檔案』:
‧刺繡文化館,位於曾經是刺繡大鎮的嘉義縣朴子市,館舍前身是日治時期的「鹽館」;戰後成為「嘉義縣警察局船舶大隊」辦公室,經整修改建後,2004年12月開館,由朴子市公所負責管理。
‧ 館舍面積130多坪,建物約41坪,除了介紹朴子市三百多年刺繡歷史、陳列各式古老刺繡藝品之外,並開辦刺繡研習班,延續及傳承朴子刺繡文化。
‧ 每週一休館,提供民眾免費參觀,並有導覽及旅遊諮詢服務。
地址:嘉義縣朴子市文明路10號
電話:(05)366-0985
網址:http://www.embroidery.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