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建國最重要生日的慶祝所為何事? 百年的開始因誰而來? 中華民國的民有、民治、民享因誰而存在? 有答案嗎! 我們對這位國家之父的緬懷顯然還不夠深呢!


以世界和亞洲來說,最偉大的事蹟應是終結兩千多年以來唯一存在的古文明封建帝國的人「國父孫中山先生」;如果蔣家不失去政權,那國父的影響力會讓中國的民主自由更大更寬廣,國父是新時代的開啟者,崇高偉大的情懷,讓世人的緬懷中獲得永恆的心聲,他是亞洲第一人,他締造了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


在如今資本主義的畸型崩壞中,也許國父的民主社會大同民有民治民享才是未來世界政治經濟的解決之道! 國父的感招能力,能讓人拋頭顱灑熱血的口才,千百年難出一人,也是我心中永遠的超級偶像^o^


在這篇慶祝中華民國台灣的一百年生日,建國百年大業,我喜歡從緬懷國父的革命熱力精神上,來對我的國家說聲生日快樂^^


 


沒能善待國父孫子,建國百年的第一天清早,驚傳國父孫中山先生孫女孫穗芬在台北市建國高架,南下桃園匝道上,遭對向失控的超速車輛撞擊,孫穗芬重傷送醫不治死亡 ... 這千百年的緣分牽扯讓人感到不勝唏噓!


很可惜,我們的國家是正統延續是國父精神的人,但卻沒能在台灣好好發揚更來重視,國父紀念館成為大陸旅遊熱門景點,看起來有點感傷,我們似乎忘了我們應該尊敬的傳承,沒有他我們如今都還要留著清朝的長辮子呢,哪能有明著公開批評總統卻還能全身而退的實質民主的國之雅量。


孫中山是世界上公認的近代中國政治家「近代民族自決運動史上獨一無二之突出人物」,美國報紙把他和印度的甘地、土耳其的凱末爾、蘇聯的列寧、美國的威爾遜並稱為當代的五傑,能把全球政局提升到新紀元的世界大人物!


「孫文學說」思想更成為世界歷史學家和政治學家所重視的的研究課題,直得我們現在重拾他的智慧和為民著想的大愛博愛的美意精神共勉之。


 




國父孫中山先生(1866 11.12 - 1925 3.12)天蠍座AB型,名文,號逸仙,廣東省香山縣人,享年59歲。因在日本宣傳革命時,以「中山樵」自稱,後國人習稱中山先生。香港西醫書院畢業。


不免俗的國父母親楊氏為了保祐孩子,讓排行老二的他成為北方真武玄武天上帝作契子,乳名「帝象」,所以在1884年時在香港用孫帝象這名字註冊入學。


曾與同鄉友人陸皓東一起「搗毀偶像」,破壞村中北帝廟神像,鄉人對他捫很生氣,算蠻激進的改便份子的。當他的大哥孫眉知道這事時,很嚴厲斥責說辜負他的栽培,要把之前贈與給國父的資產收回,看看能不能用這方法馴服弟弟! 國父也很坦誠的說: 「我使大哥失望了,真是很抱歉,但我決不能尊守那些迷信落後的習俗。財富不能使我動心。」


便到律師樓完成歸還財產的手續,這時國父的心中反而感到輕鬆了,我今後可以自由地從事救國的事了! 後來,在他的影響下哥哥的思想也有了轉變,此後拿出許多的家產來支持孫中山進行革命活動。


1883年孫中山十七歲用他喜愛的《大學》一書「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語義取名「孫日新」來加入基督教的洗禮,後來香港的區牧師就以日新粵語的諧音,為他改名「逸仙」這是我們比叫熟悉號的由來。


1985年與盧慕真女士結婚時用過「明德」為普名。他通曉官話、粵語、英文,有醫生資歷,年青讀書時因學識廣博被同學譽為「通天曉」!


 



 


孫中山早年的生活有兩個特色:一是出身平凡貧苦農家,生活樸實而活潑,受傳統名教的束縛少,因為敢於做太平天國的『洪秀全第二』有著激進的思想;二是受西方新式教育,得科學文化洗禮,思想切實而具開創性,故不惜為「四大寇」之一。


孫中山童年時代的艱苦生活,使他體會到大地主的貪婪殘暴和農民貧窮痛苦的心情,促使他後來萌發了自由、平等、博愛的思想。別人反抗暴政是為了榮華富貴想當唯我獨尊的皇帝,他革命的原因是想還權於民,不願意中國農村永遠的赤貧下去。


希望當時中國的兒童都有鞋子穿和吃飽飯! 他從來沒忘記自己是出生於貧困之農家子,當他革命成功當上大總統時,在一位國外的朋友介紹自己時,還很坦率地說:「我是苦力的兒子,我自己也是苦力,和窮人的孩子一起長大的。」他的不忘本、不居功、志在天下的人格、清明人格是永遠的典範。


清朝中法戰爭後,打勝仗還割地中國喪權辱國,當時他從他的老師杜南山那聽了一句范仲淹所說過的話:「不為良相,當為良醫」,他回去思考之後,回去對老師說這話不恰當,應為當良醫為先,因為不是人人都可當上或很快成為宰相來治國的,所以說習醫第一,「救國先從救人開始」,從此終於立定自己的志向! 杜老師默默地聽著,十分欣賞這個年青人思考問題的能力。


就讀香港西醫書院的五年期間,孫中山結識許多日後對其革命襄助甚多的友人,包括恩師康德黎、陳少白與楊鶴齡,並經楊鶴齡介紹認識尢列。


在香港華人西醫書院讀書時,孫中山與其三位暢談革命的友人,清末時被稱為四大寇: 楊鶴齡、孫中山、陳少白、尢列。在他著名《建國方略》一書中寫到: 「四人相依甚密,非談革命則無以為歡.....故港澳間之戚友交游,皆呼予等為四大寇.....」


1892年7月,孫中山以首屆成績第一名畢業(但是該班只有孫中山和江英華兩名學生),並獲時任香港總督威廉‧羅便臣親自頒獎。其後,孫中山於澳門、廣州等地行醫。


清朝光緒20(1894.10.27)年於美國檀香山創立「興中會」,揭示振興中華的宗旨,開始革命救國大業。並且用陸皓東設計的青天白日旗為革命軍旗。青天表示清清白白,白日象徵光明,青天白日代表光明正照,自由平等。它也就是中國國民黨的黨旗。後來同盟會設立時,再加上紅底而成為中華民國的國旗!


(1894.10.27)年於美國檀香山創立「興中會」



1895.9.9重陽節親自發動第一次廣州起義,但失敗了清政府懸賞一千元緝拿獎金要來抓他。最好的革命好友陸皓東犧牲了!


1896孫中山化名陳文逃往英國,因為革命的需要還用過高達生、公武、吳仲、杜嘉偌、高野長雄等化名,很難得一個人必須要有這麼多名字,真的需要很多的分身呢當時的革命真的有殺頭的危險。


1897年11月台灣成立興中會分會,地點位於台北市的長沙街。


1905年改組成立中國同盟會於東京,並正式提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作為建國理想方略。近代「革命」兩字國父用的最好,最早兩字出處始於《易經》: 「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周武王推翻暴政紂王是順乎天意人情,革就是變革的意思! 在以前都稱正義之舉為光復、復興、起義等,日本人也稱他們為革命黨! 最有名的號召之語:「華橋為格命之母」,展開海外革名的宣揚之旅,尋求海外華人的認同苦行之路。



歷經了十次失敗,在宣統3(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終告成功,史稱「辛亥革命」。中山先生被選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訂立1912年為民國元年,1月1日為中華民國開國之日,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 ─ 中華民國正式誕生。


中山先生就任臨時大總統後,首先組織國家最高民意機關 ─ 臨時參議院,制定「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作為國家基本大法。就職大典晚晏之後,已是零晨時分了,個代表紛紛回反駐地休息,離開總統府時,孫大總統親自送他們到大堂階沿。


代表們說請留步,孫總統說: 我是人民的公僕,諸位是人民的代表,所以說是主人,我應當送你們到到大堂階下。」這樣的態度讓人感動不已,表現了崇高的民主精神。


 



 


民國元年2月清帝溥儀遜位,中山先生為應南北議和的要求,為了團結,主動向參議院辭職,並舉薦袁世凱接任大總統。(這期間因元世凱的北方阻撓統一,曾經要求於日本的金援以利北討,遭到日本以內政為由不願插手遭拒,此舉引發國人爭議,國內海外許多學認為讓元選總統由其和平策略的行使! 但國父曾經說此舉事後曾經後悔,看錯人消耗建國安定時機,之後軍閥割據,人民更是苦痛流離。)


民國2年春,袁世凱違背民國建立初衷,中山先生遂在上海籌備討袁,惟未成功,史稱「二次革命」。


民國3年在東京成立中華革命黨,並擔任革命軍大元帥(綽號孫大砲最親兵的大帥和軍人一起吃飯唱歌),全面展開討袁工作。民國五年元世凱竊位稱帝,只做了不及三個月便下台,隔年便去世了,中山先生發表宣言,要求繼位總統的黎元洪遵行臨時約法,續行召集國會。


民國6年,完成譯作《民權初步》,6月督軍團叛變,張勳復辟,而復辟平後,黎元洪不實行民元約法,中山先生入粵倡導護法,9月當選為中華民國軍政府海陸軍大元帥,宣言戡定內亂,恢復約法,自此南北政府陷入對峙局面。


民國8年,相繼發表《孫文學說》、《實業計畫》二書,又合併先前的《民權初步》,合稱為《建國方略》。10月10日,改組中華革命黨為中國國民黨。


民國10年4月,國會議決取消軍政府,改設中華民國政府,中山先生就任大總統。


民國12年元旦,中山先生發布中國國民黨改進宣言,闡述以三民主義為立國的根本,以五權憲法為制度的綱領,期使民治步入正軌。


民國13年馮玉祥等軍系推倒主政北京的直系,電請中山先生入京詳商統一大計。中山先生在11月10日發表北上宣言,提出召開國民會議及廢除不平等條約的主張,14年3月12日不幸病逝北京,享年59歲。


民國29年4月,國民政府明令尊稱中山先生為中華民國國父。


孫中山是最早提倡以革命推翻滿清統治,為建立中華民國的革命發起者之一,由他所提出的《三民主義》等政治綱領亦影響深遠。他是一位在海峽兩岸都受到敬重的革命家,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稱其為國父,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稱其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


 




 


倫敦蒙難記:


(英語:Kidnapped in London),為1896年秋、中國革命黨人,後來的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轉往英國倫敦,在當地被清廷特務緝捕入中國使館的一件國際事件。孫並被邀出書描述其遭遇,亦因此事而名聲大噪。亦指該書的名稱。


事件是中國和英國的政治衝突,對中國官方而言,那是捉拿欽犯,對英國人而言,卻是維護法治。


背景與過程事件發生於1896年9月23日到10月23日。在乙未年廣州起義失敗後,孫中山則被清廷通緝,遭香港當局驅逐出境,流亡海外。同年9月23日,清廷得知孫中山從美國紐約坐船到英國,當時孫中山是欽犯。一星期後他在英國利物浦登陸。孫中山好奇的打量著這個富庶城市,全然不知已經有偵探盯上他了。等他遊覽完回來,才發覺行李已經被火車運走了。鐵路工人告訴他火車往倫敦去了,因此他到了倫敦。安住下來已是同年10月1日。


根據偵探記載,16點30分孫在某某旅館。這個時間之前,他前往香港西醫書院學醫時的恩師康德黎(James Cantline)家裡去了。康氏居住地離公使館很近,但當時的中國公使館,沒有牌也沒有國旗,第一次路過,國父估計沒有察覺。康德黎帶孫中山找住的地方是葛蘭法學院坊八號,再次路過公使館,估計由於匆忙,孫還不知道。2日孫搬家,日孫六次路過公使館,與康氏一家在教堂吃飯。吃飯期間康德黎太太告訴他公使館就在附近。但是孫中山第七次路過,絲毫不避諱。究其原因,可能一方面孫以為在英國光天化日之下,不可能有太大危險;另一方面康太太也認為只要不進去就沒有危險。只是他們不知道,第七次路過時公使館已經電偵探設求孫中山的照片了。


9日他再次路過公使館去拜訪他的另一位恩師孟生;10日又再次路過,這是極有可能和公使館的人已經遇見過了。駐英公使龔照瑗密電駐美公使楊需加以確認。


11日,孫中山再次路過時被公館抓住,大門一關。至此,說參贊馬格里是主謀不能成立。12日到14日,孫中山設法與康氏取得聯繫,但全都失敗了。他扔出去的小紙條由於地理原因沒有拋到街上,反而被人發現。馬格里決定以「遣送瘋子」之名通過水運把孫送回中國。但是17日,租船之事在公館僕人間傳開,基督徒的女管家賀維太太知道後於心不忍,便送信至康家。


康德黎知道後,連夜尋找參贊馬格里並且報案,但是馬格里不在,警察也不管此事。次日,再次向倫敦警方報案,並無所獲。康、孟前往外交部告知此事,另外告知《泰晤士報》。而康德黎擔心公使館可能連夜把孫弄走,專門監視公使館動靜。


19日,外交部已經開始行動 —— 康、孟對此事並不知道,直到20日。外交部錄口供,申請開庭,監視水運。22日外交部轉守為攻。馬格里稱需要公使放人才好,他夾在中間確實難做。但龔拒不讓人。當時英國首相梳士巴利勒令中國使館釋出孫中山,否則將駐英大使龔照瑗及一眾外交人員驅逐出境。《地球報》揭發這一消息,輿論力量介入——至此,有研究稱英庭因為輿論壓力才放孫中山之說也不成立。


10月23日,孫中山終於被放。國父在清廷公館囚禁了十三天,終於在康德黎的營救下脫險,獲得釋放,此後在名揚天下!


西元一八九後來國父用英文把這次遇險的經過寫成了「倫敦蒙難記」一書,他的名字引起西方社會的注意,後來這書還被列入世界偉人名錄裡。



國父脫險以後,省思在革命的鬥爭過程中深感自己的才智和學士還不足以應付建國建設的需要,恢復自由身之後便留在倫敦,利用大英博物館的豐富書藏,每天到那看書潛心研讀,更實地考察歐洲各國的政治經濟狀況,進一步探求救國的真理。


這個時期國父國民革命的中心思想方略逐漸成形。稱為三民主義的思想。所謂三民主義就是「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三民主義是用這三大主義來解決中國的民族、民權、民生問題。建設中國成為一個民有、民治、民享的民主共和國。這也是日後中華民國立國的基礎。


他老師剛康德黎說過:「孫逸仙在倫敦和我們在一起的時候,重來沒浪費光陰。他時時都在工作。他所讀的書,各方面都有,政治、外交、法律、礦物、農業、畜牧、機械、經濟等等,莫不引起他的興趣,而且攻之甚勤...孫逸仙在今日的中國,是一個獲得最廣博最高尚教育的人,這是無疑的。」


他這樣孜孜不倦地學習,讓他對世界形式的判斷正確而神明,在建國大綱中針對西方國家工業革命後出現的重大社會問題:「財富多於前代不止數千倍,而人民的貧窮,更甚前代。」的弊病,未雨綢繆,提出了民主主義,平均地權和節制之資本為中心,力圖防止中國將來也踏上西方國家工業化後的歧路。


在當時馬列主義還未傳入中國時,能從西方工業革命的問題引出資本主義所產生的弊端,卻能提出民生主義的先知思想,也許這也是能解決現今美國經濟崩盤肥貓過多問題的方法,一個先知先覺者的能見能力,這實在是難能可貴!


 



 


※. 三十年與一百年故事:


孫中山晚年回憶說,我在初次廣州失敗後,便繞著地球,周遊列國,一方考察各國的政治得失,思考古今國事政治強弱的道理,一面從事革命運動,約每年繞地球一周,到武昌起義成功以前大概繞了地球六、七周了。每到一個地方總有人問,你失敗了那麼多次,為什麼毫不喪氣總還是如此有熱心與鬥志!


我每次都沒有什麼很好的話可回答,只有用我在英國的圖書館內和俄國人的談話答覆他們說: 「我不管革命失敗了多少次,但我總希望中國的革命能成功,所以便不能不總是這樣奮鬥。」


這個和俄國人故事有關的談話是這樣的 - 1897年間有一天,在大英博物館內巧遇幾個俄國人,交談之後知道彼此都是革命同志,所以談的特別投機! 俄國人問: 中國革命什麼時候可以成功呢? 


因兩年前的廣州起義失敗,亡命英國後,但捲土重來的熱情正高漲著呢,心理想希望一兩年之後就要舉事,就能必定成功。不過,對於剛認識的俄國朋友,不敢把這種想法拖說出來,因此採取了認為最妥當的說法,說:「大約三十年可以成功。」 此時俄國人聽了驚訝的說: 「你們在那麼大的國家,發起革命,只要三十年,便可以功嗎!?」國父轉問了俄國人,你們的革命一你們計畫,多久可以成功? 俄人說: 「如果一百年後可以成功,我們便十分滿足了。我們正在奮鬥,成功雖然在一百年之後;如果現在不奮鬥,就是百年也不可能成功;因為要希望百年可以成功,所以現在我們要更努力奮鬥。」


事後,國父回顧自己的心情說,我當時聽了他門的話之後感到自己無地自容,在初次起義失敗之後,本希望革命及早成功,不過要取信外國人故多說了三十年,聽到了他門的話才知道他門的計畫穩健,成功不必在我的大氣,多我好幾倍,所以感到非常慚愧.....」


自從1895年香港興中會建立至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成功的十六個年間,孫中山發動了十次革命失敗 ,在第十一次終於成功了,此後不到兩個月遍地開花、各個省份紛紛宣佈獨立! 1912年元月、在南京成立了中華民國政府、由國父接任臨時大總統! 恩^^這可比他說的三十年革命成功還少了一半呢! 這真是真正很效率的實踐家偉人呢!


國父的偉大在於充分的熱情和擁有超強的自省能力,他的革命精神和號召魅力讓人無法比擬,能時時修為隱忍卻又深不可測的領導氣質,這就是完成不可能的任務所要培養的領袖氣度。


 



 


國父情史:
 


當年國父到日本訪友,其摯友犬養毅探詢國父最喜歡何事,國父不加思索回答【革命】,犬養毅接著問....其次呢? 國父以英語答說 【Woman】,再問,國父說【Book


這是我們率真的國父,他也是凡人,所以以後在也不要將他神格化了! 以邁入建國100年,雖然國父已經逝世86年,我仍然喜歡他人格特質與崇高的精神氣度^^!



國父最先19時歲娶了18歲的女友,盧慕貞澳門人,育有三子(長子孫科)


24歲時和只有18歲的秘書交往並結婚,陳粹芬南洋人,成為側室


28歲第一次見到好友宋嘉澍(查理)的 1歲女兒,宋慶齡


31流亡日本時,到日本旅行認識一名15歲的女僕,淺田春友(在她18歲時交往);隔年認識大月熏(10歲的蘿莉), 在日本旅行期間就周旋于女僕和蘿莉之間


35歲向盧慕貞(34歲)提出離婚 (當時似乎還沒正式離婚,不過民法頒布于此人死後,故忽略 "重婚罪"追朔)


36歲向大月熏(14歲)父親提親被拒絕但後來同意, 37歲 8月與大月熏(15歲)訂婚, 38歲 7月19日與大月熏(16歲)


1906年大月薰生了一女,名為富美子(後從夫姓宮川)。日語富美的發音ふみ也可寫成漢字的文,表示紀念父親孫中山(孫文)。


孫中山在女兒出生前就因事離開日本,從此再也沒有回來見過兩母女。富美子於出生後不久,由另一個家庭收養撫育。大月薰後來改嫁兩次,但仍保持與孫中山書信往來。



49歲把22歲的小妹妹宋慶齡娶帶回家,但日本的婚禮上有遭到宋父的反對,從此感情算安定了! 


宋查理反對的原因,認為國父是他革命好友,他可以奉獻金錢、友誼、生命,卻不願自己的女兒也犧牲進去! 他知道女兒嫁孫中是屬於英雄崇拜,在當時的重婚背景在保守的年代是會破壞國父神話的,先不講國父對女人的多情,和這樣的偉人在一起肯定是多災多難的。宋父單純對女兒的愛正如所有的父母一般,不願自己的女兒面對那麼多的苦難,果其然被他的睿智說中了! 雖然她的父親表面上,不原諒她! 卻也最擔心她,在私底下為她做了許多事,在這近代亂世中最完整的人格清流中,宋先生是一個顧家又充滿活力俠氣的人!


為了守住孫先生的遺志,這二小姐,孤苦無依,姊妹成仇,在一次遭到叛軍圍捕的逃難中也失去了懷孕的小孩,但她也不改其志樂在其中!  我尊敬她的正直無私勇敢向前的精神,有機會享受如其她兩姊妹的富貴榮華,她卻選擇一條坎坷確立下典範的路,國際上對她的褒獎是勝過她的家族姊妹千萬倍的,她就像一個守住名聲的修行者,為了國父崇高理想精神遺願而奮鬥!


 



 


宋式家族:



宋慶齡國母,她的睿智堅忍,她的溫柔端莊與執著,都令她賽發著圖特的魅力,平和而炫目。這是台北2011國父紀念館的建國百年國父的愛情展覽我所看見的標語! (有時間去走走蠻不錯的免費展覽)


我想如果要看整個中華的近代史,最精彩的切入角度,莫過於看見宋世家族興衰的發展史,說是宋家王朝的富貴字貼也不為過分,對中國近代具有很遠的影響力與時尚力。我來提一提吧 ~


大陸稱孫中山為革命先行者,宋慶齡卻是國母,這樣的政治意涵,不是三言兩語可以道盡的,兩邊都是國母尊敬的角度卻也不同,大陸視她為正統的樣板有其的地位和意義。


但這對台灣立場卻是芒刺在背,所以在蔣家政權下我們鮮少提及國母的故事及事蹟。可見的宋家三姊妹心中的親情糾葛和欲望的盤算各自不同,歷史的背景和命運的捉弄趨使下,親情、愛情、權力、愛國的複雜情操裡,譜出精彩中國近代史篇的命運交響曲!



大姊宋靄齡:Jean(珍、巨蟹座)愛財(嫁給了中國第一個銀行家孔祥熙),二姐宋慶齡Joe(喬伊、水瓶座B型)愛國(嫁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小妹宋美齡Holly(荷莉、雙魚座B型)愛權(嫁給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雖然這說是結果論,中間的命運選擇有著趨使的使然,卻可以了解一個人人格顯現的差別,與赤裸裸的欲望與理想衝突的堅持展現。


在愛情與與婚姻上,宋氏三姐妹基本上都是將自己的憧憬變為了現實。宋藹齡是趨於經濟的現實,宋慶齡是趨於理想的現實,宋美齡是趨於政治的現實。



天下鮮花,唯洛陽牡丹最艷,天下美女,唯“宋氏三姊妹”最美。國色天香,詩琴書畫,才貌雙全。人們在驚艷三姐妹的同時,幾乎忘掉了培養她們的父親。


她們父親宋嘉澍(查理),從一個南海少年華僑以印聖經經商成為一名富商,積極投身於推翻清王朝統治的斗爭中,以及他當年培養宋氏三姐妹的良苦用心,很小就將她們送到美國讀書,這樣的被景讓日後與美國有好的關係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他是孫中山、蔣介石的岳父。他是“民國岳父”。  宋查理信仰基督教也當牧師,高素質的父母培養出高素質的子女,又從美國帶回了林肯的民主思想。宋家教子有方,這個方就是美式教育、聖經故事、幽雅環境、聖潔氣氛、音樂空間。



宋藹齡,這個在政治舞台上極少出頭露面的人物,才是宋氏家族崛起之后的真正領袖,只不過她是通過指揮她的弟弟妹妹和丈夫而操縱國家大計的垂帘者。這個一手促成三妹與蔣介石的婚姻,而對二妹與孫中山的婚姻卻一直耿耿於懷,對二妹慶齡既有手足之情又是同根相煎的兩面人;這個既受過西洋教育又深諳中國人情世故,善於結交三教九流又手眼通天的女強人;這個外表溫文爾雅但卻工於心計、善於經營、財運亨通的大富婆,有著一條非常值得玩味、值得深思、值得借鑒的人生軌跡。


有本書中,稱她為金權夫人,指她是一位玩權弄錢的超級玩家,一生憑藉優勢的政商關係開創了孔宋家族的金錢王國(嫁給孔祥熙,財政部長,當時的中國首富!),也開啟了民國金權政治的惡質化,操操縱著國家金融的私人化。曾是世界上最有錢的女人之一,一生奉行「金錢至上」論,標榜「不計毀譽,一切佔先」。


1973年10月20日,宋靄齡以85歲的高齡在紐約逝世。《紐約時報》以極簡潔的文筆這樣概述了她的一生:“這個世界上一個令人感興趣的、掠奪成性的居民昨天在一片緘默的氣氛中辭世了。這是一位在金融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婦女,是世界上少有的靠自己的精明手段斂財的最有錢的婦女,是介紹宋美齡和蔣介石結婚的媒人,是宋家神話的創造者,是使宋家王朝掌權的設計者。”



她和孔祥熙(1880年 - 1967年)育有四個小孩,中國民國時期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長,兼財政部長。亦是一名銀行家及富商。孔祥熙的妻子為宋靄齡。孔與宋子文(慶齡弟美齡之哥)、蔣介石為姻親關係。孔祥熙長期主理國民政府財政,但亦被不少人認為是國民黨內,顯要的以權謀私官僚鐵三角。


 


宋慶齡,沉默寡言的她把心思放在思考中國發生的大事上,包括她父親也參與其中的革命運動,漸漸培養出毫無遜色於男人的政治理念及觀點。和國父孫中山的私奔之,更是明顯表現出她勇於追求自己所要的人生,國父死後奉行遺願的擁護者。民國三十八年政府遷台,她沒有離開,成為共產黨積極吸收的人物,職務至共產黨副主席,她與小妹美齡都沒小孩,曾在叛軍逃難中流產。享年88歲於北京。布丁書認為她是國父人生伴侶中最好最美的選擇。


 


(宋美齡婚禮)



宋美齡,張學良將軍西安事變,單槍匹馬救夫勇氣服人;對日抗戰時,一個在美國國會動容的演講讓美國與中國並肩作戰,在史迪威將軍在其日記中形容:蔣夫人是一位「聰慧的女性」,「言談直接、有說服力、永遠精力充沛」。她還表示蔣夫人擅長利用媒體,是懂得運用自己魅力的女性。史迪威還說,蔣夫人是個喜歡權力的人。宋美齡是一座文化橋樑,她深厚的美國文化背景,把蔣介石政權與美國政府緊緊的聯繫在一起,使蔣介石政權成為美國的附庸。她是蔣介石政權聯美抗日,聯美反共和依靠美援打內戰政策的實際決策人之一。中華空軍飛虎隊之母! 錯判美國總統選舉支持的尼克森派落選,甘迺迪當選美中關係生變。


1948年底,國民政府在國共內戰一路失守,蔣中正為了爭取美國對他再次的支持,再度派遣宋美齡前往美國,然而被當時的美國總統杜魯門冷淡處理,在美國無能為力。


1975年4月5日蔣中正病逝於台北,中華民國政府舉行國葬,宋美齡旋於隔年離開台灣,定居美國。


1981年5月29日宋美齡二姊宋慶齡過世,華盛頓的中國大使館曾向她發訃聞,並希望她能夠回國赴北京祭拜,宋美齡在幾經考量後,拒絕了這項請求。說出「我只希望,讓三民主義的光輝,普照大陸」。


1988年蔣經國過世,國民黨擬推李登輝代理黨主席之前,宋美齡致函當時的國民黨祕書長李煥表達異議,認為此事不宜過急。7月,國民黨13全大會,通過李登輝總統為黨主席,宋美齡以中評會主席團主席身分發表「老幹與新枝」演說,這是她在台灣公開政治場合最後一次發表演說。


1991年再次離台赴美,並從官邸帶走大批行李共100多箱,之後除了孔家甥輩過世外,不再回過台灣,1994年後長居紐約。2003年10月24日臺灣時間5時17分於紐約逝世,享年106歲的高齡,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各參戰國領袖及夫人中最長壽者。


 


(國父百年煙火)



台灣現在可以看見國父的相關事物史蹟的有兩處很不錯的地方:


一、國父紀念館


(地址:台北市110信義區仁愛路4段505號) ,1964年開始籌建國父紀念館歷11年完工到今年民國百年已有36年歷史了,由名建築師王大閎設計,是一座仿唐飛簷式建築,座落在綠草如茵,花木扶疏的中山公園,成為台北東區顯著的地標,這裡是拍101大樓最棒的角度之一。除了提供海內外人士瞻仰國父之用外;還兼具文化藝術教育、生活休閒及學術研究之功能。


建這館的目的是發揚中山先生之偉大人格及革命行誼和其思想學說為宗旨,並以推廣社會教育、促進文化建設為目標,為兼具博物館、表演廳內涵及推展全民終身教育的多功能綜合型社教機構;亦為舉辦學術文教藝術活動,提供國人涵養文化藝術、吸收新知及旅遊休憩的全方位文化藝術中心。我蠻喜歡這裡的人文感覺,早晚都有人在運動,中午可以喝喝下午茶和國父有個約會,看看國父的一些歷史故事和文物擺設,體會他的熱力革命精神,這對我們生命美學的熱情原動力會有幫助的!


稍後可以看看一些藝廊藝術家的美術展覽,能在這裡展出的琴藝書畫等都是有很棒且有美學修養境界的人或作品,最好的是這裡的展覽不用門票和常常更新呢! 晚上常會有舞台劇或演唱會的表演,都是很棒的演員和歌手,當然了這裡培養很多國家軟實力的創意提升跳板。晚上可以到國父館旁的翠湖點杯濃郁香氣的咖啡,看101每天變換顏色的LED燈的湖中美麗倒影,一天下來,視覺、心靈、味覺全方位的身心靈都飽足了! 這是我喜歡的地點之一,慵懶放鬆的午後享受,不求遠,都市裡的幸福在這裡輕鬆實現,有機會來走走找到你心靈自在的角落!




 


二、逸仙公園


位於台北市台北車站附近(台北市中正區中山北路一段46號),又名國父史蹟紀念館。該公園為紀念孫中山的小巧公園。主要原因是該地為孫逸仙於1913年來台時下榻的旅館。該旅館亦為當年台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與孫逸仙會談政情的場所。至於園內主要的梅屋敷旅館,則改成陳列孫逸仙四次來台的相關資料的紀念館。其中,二次革命期間下榻梅屋敷旅館的孫逸仙留影、手稿等資料為主要陳列項目。逸仙公園面積約3025平方公尺,園內主要建物為約50坪的「梅屋敷」。因庭園栽種「梅樹」而得名的梅屋敷興建於1900年,有百年歷史了,本為日人大和宗吉所經營的旅館。


這著景點比較少人知道,所以很清幽,是拍人像照片的好地方,蠻有味道的地方簡直像個世外桃源,要注意開放的時間還有為了保護重要史蹟文件屋內不准拍照! 逸仙公園外08:00-17:00 國父史蹟館週二至週日09:00-11:30、14:00-16:30,周一休館,地點位於中山北路和市民大道的交叉處。



 


國旗解說:


國旗採用藍(青)、白、紅三色。青天象徵中華民族光明磊落、崇高偉大的人格和志氣;藍色代表自由,同時也代表民族主義。白日象徵光明坦白、大公無私,指示我們要有光明潔白、毫無汙點的純正心地與思想;白色代表平等,同時也代表民權主義。紅地象徵革命先烈的熱血,指示我們要有犧牲奉獻、勇敢奮鬥的精神;紅色象徵博愛,同時也代表民生主義。青天白日為國徽,為革命先烈陸皓東所設計的革命標誌,象徵民主自由光華四射,普照全球。白日光芒尖鋒,示革命進銳;十二道光芒,代表一天十二個時辰,一年十二個月,勉勵國人無時無刻都要精進奮鬥,自強不息,同時象徵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陸皓東設計)。



 


(以下的建國百年煙火~~~高潮點有國父的肖像煙火形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布丁書 的頭像
    布丁書

    夢想旅行設計師

    布丁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